佛尊者代表中道僧团和原始佛教会对佛教各界的澄清、说明和呼吁!






博主前注:末学随喜和赞叹随佛尊者的澄清、说明和呼吁,希望尊者的用心良苦和良药苦口,能对当前佛教界带来一些甘露和正面的影响,促进南北佛教的团结与和合。为了利便大家观看和阅读,末学以文字记录下一部分的说明和内容。值得提醒的是,末学的记录或许会有未有详尽的地方,有些开示或许会有听错和记错,希望诸位佛友和同修耐心观赏整部视频,以便完整的掌握尊者的全文和原意。Sadhu x 3.





谈话的缘起:原始佛教引起教界的争议视频(一)

1. 大家皆知現今的传诵不是原始佛教。

* 原始佛教,初初开始,是个学术界用语,指的是经由佛教子弟的研究,所做出的学术定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术用语呢?主要是经由过去两百多年,从西方的学术界,一直到亚洲,中国与日本的学界,大家所共同做出的佛教史献研究成果,一致的了解到,
南传佛教是属于部派分裂以后,所形成的诸多部派当中的一派,无论是称为分别说部也好,或者是称为上座部也好,这都不会改变,南传佛教是印度多个部派当中,其中一个部派而已,并不能代表,整体部派佛教的意见,也不能依南传佛教的说法,就代表了佛陀在世的教法。这是佛教界,乃至世界学术界所公认的事情。

* 汉传菩萨道,则是延续部派佛教之后,所流传的另一个,号称是大乘的修行系统。他所代表的教化与思想是在公元前一世纪以后,所形成的不同于部派佛教、诸部派意见的另一个修行系统。

* 部派佛教,当然有部派佛教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包括学说纷杂,修行的方法分歧,对圣者的信仰,意见也不统一。这都是从现今的,南北三藏的资料里面都可以确认的事。大乘菩萨道的出现,应当是为了解决这一xx(听不清楚)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改革的思想,无论大乘菩萨道提出的改革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真的符合释迦牟尼佛的原意,都不会改变他是佛教当中,后期的一个修行学派。

* 藏传佛教的密教系统,从佛教根据今时史献的研究来看,佛教界也一致公认,这是出自于公元7-8世纪以后,另一个修行系统。他的出现有其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承继大乘先期菩萨道的许多思想的部分,并且也做了一些修改、改变,逐渐的发展于中国的西藏地区。

* 所以不论是从现今世界的对于佛教演革发展的学术研究来看,或者是从佛教界的信仰来看,或者是从历史的真实面来看,
这三大传承都是佛灭后一百多年以后,才逐渐辗转流传、辗转改变的修行系统。在这里我们先不问这些学派是否契合释迦牟尼佛的修行方法,跟思想精髓,事实上,这三个学派的意见都不统一,各有其说,各有其法,彼此之间,有极大的不同。这既是历史的事实,也是学术研究当中的现实。2. 探求原始佛教是大家關心的議題

* 在这情形底下,无论是学术界,或者是佛教的教育界,大家都知道这些可能跟佛陀在世的教法有其出入的地方。但是在什么地方有出入呢?是否真的有出入呢?则有待研究、有待证明。这是现今,或者过去,无论是学术界,或者佛教界,大家都知道,并且关心的议题。

* 我们现在的佛教,和早期的佛教,到底有何差异,这就是这三十年来,佛教界许多人,特别是探寻早期佛教思想的人所关心的事。

*
南传佛教,的的确确是部派佛教的一支,或许都称为赤铜碟部,过去二十多年前,许多学习南传佛教者,习于自称是原始佛教,当时台湾的佛教界,特别是大乘菩萨道佛学院都会加以纠正,说对不起,南传佛教,不是原始佛教,应该是赤铜碟部佛教。这个事实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大乘菩萨道,也许对南传佛教或原始佛教有些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南传佛教并不是原始佛教,不是佛陀在世教说的形式,则有清楚的明白。也就是如此,在这二三十年来,即使是在台湾,许多学习大乘菩萨道的出家者,或者在家居士,也都很关心,早期佛教的探究,早期佛教传诵经说的研究,这些人并不会因为他们信仰大乘菩萨道,而忽视了早期佛教的探索。

* 因此原始佛教,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是大家都关心的议题,并且是在佛教界,既定存在的一个疑问。
所有探寻原始佛教的人,应当目的不是在于否定当今佛教的传承,探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佛陀在世时的说法,希望能从佛陀教法,真实的了解和有助于当代的佛教,有助于后世的学人,利乐这苦难的人间,而不是为了反对、排挤、拒绝现今三大佛教传承的流传。这个要点是所有争议原始佛教的人,不能忘记的现实。

* 探寻佛法真实的目的,不是在于建立自己的教派,
实际原始佛法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了打击、为了拒绝、为了排斥、为了贬责现今三大佛教的流传系统,目的很单纯,只是想学习佛法而已,只是想要了解佛陀的教说,并且希望从对佛法的学习当中,提供可以分享于十方的宝贵经验。既能够利益大众,也能够利益当代的社会。

* 因此原始佛教不是任何一个个人的佛教,原始佛教是佛教界原本就很关心的议题...
3.分享探求的心得,是教界可貴的事

*人类的社会之所以可以发展,是因为人类懂得分享的可贵。藉由分享,彼此合作,彼此帮忙,互相增上,共同创造人类社会可贵的文明跟福祉。我相信任何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也应当是抱着这份正面的、良善的动机来学习佛法。
4. 原始佛教的研究方法

*
我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历史的研究为骨干,从据实考证佛教历史的脉络作为探寻佛法的基本骨干。因为历史是一个实际的事实,历史发展的脉流有其他所谓实际、现实的一面,他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宗教学派的利益而加以抹杀,或加以编造、改造。因此从佛教历史、演革史的考证、研究,作为基础,作为骨干。那么在从佛教历史发展的脉落当中,来了解到现今佛教所流传的各种经、律、论三藏发展的、演革的脉络过程。

* 而这个研究方法呢,主要是以求证求实为主,而不是维护,或者满足任何学派的信仰,或者满足我们研究者自己情感的需要...我们所兢兢业业的就是求真求实,我们所兢兢业业的不是讲自己想讲的话,不要只想信自己想信的事,既然叫原始佛教,就是要求真求实,
所以我们不会只引用南传巴利圣典,我们也不会只引用汉译的阿含圣典,我们也不会只参考某一个部派的传诵,我们也不会只相信经说比对之后所得到的共同意见。即使是经说比对以后所得到的共同意见,我们也会参考佛教历史演革的历程,来加以判定,这是部派佛教以后的共说呢,还是部派佛教分裂以前的共说?这些我们都需要加以比对。所以这是我们的研究方法。5. 沒有人可以代表 佛陀,更无人可以代表佛陀作主观的评价

*不过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否正确...在这里我都要慎重的对十方大众来说明,在这个世界上,
在现今的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任何一种方法的提出,谨能代表对早期佛教或佛陀原说的探究心得,没有人可以说这就代表释迦牟尼佛。

*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没有人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因此呢,对于原始佛法的探究,注重在于所谓帮助大家了解,帮助大家反思,帮助大家有一个修学佛法的参考跟捷径,帮助大家能够学习佛法的当中,可以有机会,或者有一种参考,可能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的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以及他的教法。
6.只能作经说教法的探研,大家一起探究比对,而後尊重各自的抉擇及信仰

*不论他的内容是否正确无误,没有人可以说,这个就是代表释迦牟尼佛。因此呢,我们很愿意分享研究心得与十方,十方法友也可以从我们分享于十方的资料,自己再做研究,在做求证,再做比对,来证明呢,从佛教的史献,以及佛教各门各派的经、律、论三藏的比对当中呢,是否真的有这么一回事。
那么不论内容如何,研究的结果如何,我相信每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信仰的取向,并不是说,接受了才是对,不接受就是错。我相信佛教重点不是在对错,重点在于提供帮助,提供分享,以及提供一种可能有用的选择。视频(三):

四、二十年來大乘菩薩道的进步

* 这二十年来, 大乘菩萨道是进步很多。从早期对阿含经的排斥,或对阿含经的贬义,对南传佛教或原始佛教的疏忽,在二十年来呢,大乘菩萨道是真的在进步。
很多的大乘学人,逐渐的重视阿含的可贵,那么甚至在很多台湾的佛学院,也开了阿含经的课,甚至很多出家人、在家的,都愿意前往南传佛教去学习。那么在最近也有很多的大乘学人愿意认真的从阿含圣典和巴利圣典的研究比对里面,从佛教历史的爬梳里面,探寻原始佛教的真相是什么。事实上,这些都是看到的大乘菩萨道的进步。已经看到大乘菩萨道的学人呢,一种内在的成长跟突破,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现象。

*那么
我们也看到很多大乘菩萨道的道场,不惜将自己的资源,拿到泰国、缅甸、锡兰去帮助盖寺院、去供僧、去成立很多所谓的善行善举,去护僧。我们看到大乘菩萨道,真的很正面的在进步、在成长、在跨越,跨越出了以前唯有大乘这样的一个心态。在这里我非常诚恳的要向大乘菩萨道的僧俗二众,表达无上的敬意,我尊敬这些人。
五、南传学人的自觉自省

1. 习于对抗,怯於接纳
2. 擅于批判,怯於欣赏、学习對方的优点

* 同时,我也给呼吁许多的南传修行者,能不能走出二十多年来,面对大乘菩萨道那种习惯于批判、对立、排斥、甚至否定的心态,而愿意重新的去看大乘菩萨道的优点。

* 古人曾经说了一句话,看到敌人的缺点,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能看到敌人的优点,这才是了不起。这代表什么呢?这不仅是代表一种自信,同时也代表了对自己的一种反省。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才不会承认别人的优点和贡献。一个有自信的人,是很容易、很愿意去欣赏,跟承认别人的优点、别人的贡献。一个懂得反省的人,是愿意改变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如果一个不懂反省的人呢?则不断的所谓告诉自己有何优点?而不断的去看别人的缺点。这样呢,不仅缺乏自信,也缺乏反省的态度。

* 我想我们学习,都是要进步,我们要学习为了成长跟跨越,并且藉由成长跟跨越问题,让我们具备更多帮助世人的能力。我看到了大乘菩萨道的成长,那么南传佛教的成长,南传佛教学人的进步,都在哪里呢?或许有,但是如果有,是不是还能够更好?

* 所以我诚恳的呼吁,许多学习南传的修行者,能够经过二十年以后,能够重新用一种新的心态,来面对华人的土地、华人的文化,以及华人传承已久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对大乘菩萨道的态度,能够呢,从早期的这种对抗,而变成一种相互欣赏、相互接纳的一种互动的方式,
不要再说大乘是提婆达多的徒众,不要为了吃素吃肉的问题,一直提这个问题再讲。如果他们能够接纳南传的法师吃肉,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接纳北传的师父吃素呢?既然这一点跟所谓证得解脱没有直接的关联,那么一个愿意遵守早期佛教的形式,那么一个愿意尊重在我们华人儒家文化底下这种人人爱护的这种文化表现不都很好吗?既然跟证得解脱没有关系,又何必去集焦于这些不相干的话题?彼此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互相欣赏、互相接纳、互相合作,不更好吗? 3. 不要成为拒绝、对抗华人文化的学派

*
佛陀的教法,实际上,要我们佛弟子,懂得尊重世间的善法,也要让我们懂得尊重善良的文化方式。不可否认的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四圣谛佛教并没有很成功的在我们华人的文化圈里面,并没有很成功的发展,那么现在,二十世纪的末期,一直到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有很多学习南传的修行者,那么慢慢的很多到南传出家的修行者,不管是学南传的,或许向往到我们中道僧团学习原始佛教的,我们要学会尊重我们中华文化,因为我们是在华人的土地,在华人的文化底下,我们必须尊重华人的文化。不能对华人的既有的文化,或者善良风俗、良善的宗教采取一种,只有信南传、只有信原始佛教,其他的统统都不对,统统都不可以,难道我们打算跟整个华人文化对抗吗?难道我们要把中华优良文化当作对抗的对象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又何必跑到中华文化圈来建立所谓南传佛教或者原始佛教呢?

4. 不要把华人变成泰国、缅甸、锡兰人

* 我诚恳的呼吁南传的修行者也能够尊重华人文化,尽量减少这种批判、对立。那么同时呢,我也要呼吁,
我们华人有我们华人优良的一面,我们不必将我们华人变成泰国人、缅甸人、或锡兰人,一直要我们华人,事事都学泰国、缅甸跟锡兰的做法,我们愿意学习泰国、缅甸、锡兰许多佛教的优点,甚至许多做法,我们统统都可以学。可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忘记的,我们不需要把华人改变成为泰国人、缅甸人跟锡兰人。也就是说,在华人的世界,修行、传法、历事,我们不需要对抗华人的文化,我们也不需要将华人变成锡兰、缅甸、泰国人,我认为这是我们需要自觉的地方。

* 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自信,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自信,所以我们就能够欣赏,华人的文化和优点。我们能够欣赏不同学派的优点,能够欣赏他们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缺点。我们相信佛法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我们有健全的自信,所以我们要懂得反省自己,我们怎么做,才会做的更好?因此我们要学得尊重华人的文化,尊重大乘菩萨道,尊重儒家,尊重道家,尊重我们华人善良的文化习惯,然后如何将佛陀的教法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并且作为这片土地的人民,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六、佛法的大用应在利益现实人间及当代的人

*
佛法呢,应当不是让我们远离现实的世间,如果佛法真的有用,就是要让现前的人得到利益,能够帮助现前的人,能够解决他的困难,解决他的痛苦,解决他生活上的问题。因此,佛法的重点,应当不是在建立佛教,虽然佛教很重要,虽然僧团很重要,可是佛法真正的重点应当是在利益世间的人,利益当代的人,利益现前的人,能够生活更好,能够生活的困难苦恼更少,能够帮助他在人生的过程能远离烦恼。

* 佛教跟僧团,应该是方法,而不是问题。我们为了让世间更好,我们要有方法,所以我们需要佛法,也就是佛教。我们需要持续性的帮助这苦难的世间,让世间更好,所以我们需要有传承佛法的一个传承,这就是僧团。所以佛教与佛法,是利益人间的一个方法,而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重点是在帮助现实的人间,帮助当前的时间的人。
千万不要把方法变成目的,而失去了目的, 只记得方法,这就好像我们拿着筷子,却忘了筷子是吃面的一个手段,而忘了吃面。那么拿着筷子,却没有把面吃到嘴巴里,那拿筷子又做什么?

* 所以我们是佛弟子,但是我们要具备社会的良知跟素养,
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崇高的佛法,我们依然不能失去社会的良知与应有的素养。

* 那我要提出来的就是在我们现代的社会底下,我们已经没有所谓的唯一的信仰,所谓佛教最好,或者是基督教才是真理,或者是天主教才是真理,回教才是真理。这是一个人口非常多的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选择的道,那么人类社会着重的在能够分工合作,能够彼此分享,要不然我们没有办法面临生存的挑战,这是一个现实与事实。

*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取舍的某种信仰跟学派,我们就说,其他的统统都是邪魔外道,把不同的信仰,把不同的学说,当作邪知邪见,当作外道来批判,这种说法事实上已经过时了。

*
在现在的国家里,我们都懂得每个人都有他信仰的自由,以及不信仰的自由,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信仰了佛教,我们就批评其他的宗教是所谓外道、邪说。

*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相信的是这种说法,我们就任意的批评跟我们不同意见跟想法的人是外道学说,或者是魔,或者是撒旦,这种说法,基本上是违反法律的,犯法的行为。我们这么说而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是因为我们在消费别人的善意,而不是我们可以这么做。

* 因此作为一个佛弟子,应当要有现代的社会良知和基本素养,所以我们呢,呼吁大家,互相尊重,胜于互相贬责。尊重对方的信仰,尊重对方的思想,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批评、贬责对方,去毁谤对方,用各种所谓人生攻击,或不当的激烈的、言辞去谩骂,那么这种做法呢,我想我们已经失去了社会良知以及素养。这时候我们信仰任何的宗教,都是一种耻辱。我相信任何的遵循真理的这个道路,不能无限散乱到丧失良知跟基本的做人的素养。那么彼此的合作跟分享,应当胜于互相的破坏和对抗。

* 如果不能合作和分享,只有对立跟破坏,那这个社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我们可能为了追寻某种真理,认为追寻真理可达到利益,可是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却变成是在破坏跟对抗,那我相信,这种追寻真理的态度,并不会达成、得到任何的利益。

* 第三个我要说就说和谐,一定胜于纷争。
唯有尊重、唯有分享和合作,人与人之间,才会有和谐。如果没有了和谐,就剩下了纷争,层层不穷的纷争,人生非常的短暂,人的精力有限,生命有限,经验有限,我们需要尊重别人的说法,我们要懂得分享别人的经验,并且在和谐的气氛当中,存异求同的各自发展,各自开展,自己觉得对的道路。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只是对立、批判、对抗、纷争,那么我们只能穷于不断的跟别人搞敌对,没有空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只看到别人的不是,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难道这是一种社会的良知以及所谓做人素养的表现吗?

* 第四个我要谈的是
团结,远比分裂来的重要。对一个佛弟子来说,佛教不能分裂。分裂只是分散了我们佛教的力量,所以宗派才是我们佛教分裂的主因。佛陀在世常常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呢,法同一味,这样才能所谓团结。可惜部派分裂以后,佛教就一直呈现内耗的一种情况。我诚恳的呼吁,或许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佛陀的时代,但是我们能不能藉由现代的公民素养,让我们懂得存异求同。无论是南传、北传、藏传,或者是原始佛教,大家能够多一点,互相的尊重,能够多一点互相的欣赏,能够多一点合作,多一点分享,多一点和谐,然后呢,我们就能够多一点团结,而不是我们继续的分裂下去。

* 最后我要讲的是,我们虽然学佛,但是我们依然是这片土地的人民,以及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这片土地尽责任,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尽责任跟义务,即使我们是佛教徒,即使我们可能是个出家人,我们都不能自外于华人的土地、华人的文化、华人的民族,
所以我们的作为,是否有助于这片土地的和谐?是否有助于国家民族的和谐跟团结?这需要我们好好的想一想。唯有我们有这种体认,我们才会深刻的自觉到我们都是一家人。

* 不论是南传、北传、藏传,或者是原始佛教,我们都说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的学习经历不同,我们目前的学习体验不同,但是我们的方向应该一样,我们的方向都是要正觉、要释苦解脱、要自立利他、要救度苦难的世间,成就无上菩提,我们现在的确彼此之间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方向应当是一样的,也许我们彼此之间有些是错的,有些是对的,但是呢,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我们不需要在这学习的过程当中,因为学习过程的差异,而互相的对立跟排斥。简单的来说,我们彼此之间,谁能代表释迦牟尼佛?我们又有谁能代表释迦牟尼佛去评价对方一定是错的?

*
我们谁都没有资格去说对方一定错。如果我们能有这种体认,我们就会了解,我们就会自觉,我们大家都还在学习,我们不必自许,自己就是上人,我们愿意都说,我们都还在学习,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学习、互相接纳、互相合作,因为我们都是佛弟子。

* 今天,我仅代表中道僧团、中华原始佛教会,还有各地的原始佛教会,对我们教界,还有社会做出澄清、说明和呼吁。我们只是这社会的一小部分,我们很努力的讲自己寻求生命道路的经验,无私的分享给佛教界,或者社会大众。
我们不认为,我们自己就是真理。我们只能说,我们在寻觅真实的路,我们并不代表我们是真理,我们不代表我们就是对的,我们只是代表我们自己的经验,所以我们只是将自己生命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在这当中呢,没有真理和非真理的问题,我们也不想再分享生命的经验的过程当中,与任何人产生无谓的对立、冲突与矛盾。尊重、分享、合作、和谐与团结,才是我们中道僧团与原始佛教会所要走的道路。




感恩大德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菩萨戒弟子

悟禅居士合十

2017年8月1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