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元音老人答曲阜师大苏树华问
一九九六年,此文发表在《海潮音》第八十卷第五期。《元音老人答苏树华问》的问答内容,被分门别类地收录到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的各章之中。
一九九六年春,苏树华亲赴上海,向上师请示修行法要,上师如是开示如下,今沐手合十,谨辑师语,以利诸仁。
问:座上心乱,不能得定,如何对治?
答:现在用功存在的问题大致都是一样的,都是心乱,妄念多,多得坐不住,要想下座,这种现象很普遍。原因是由于心乱不定,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假相,恋着这个世界不肯放,所以弄得心很乱。要晓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得,都是梦幻泡影,是得不到的。这妄心就不大动了,就可以死心塌地上座了,最起码粗妄念不动。不要在心里粘着,计算家里的事情,社会上的工作,什么事情都不再执着,上座时它自然就安安稳稳平平静静。那时,内里翻出来的念头还来,念头来时你不睬它,任其自生自灭。只专心持咒,凝神倾听心持咒之声音,一定要听得清清爽爽的,这样妄念自然就不会多。妄念不动了,就很安稳,很舒服,很快乐。其实打坐到后面是很舒服,很快乐的。有些人追求这个快乐——快乐赶快来啊!好啦,你一追求就更坏了,妄心这么重,怎么能定?所以不能追求,一切放下来,安心打坐,心念耳闻,才能入定。到了这个安乐境,也不能执着这个安乐,执着这个安乐又坏了,就有所住,住在里面也脱不开。因为有乐可得嘛,才有所动,必然落在巢臼里面。快乐也不住,那就好了,这是座上的样子。
问:下座后,对境生心,为境界所转,当如何用功?
答: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位朋友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功夫到后面,观熟了,就不要观了,再观就多事了。所以,先下手要“观”,做到后面就不要“观”了,把这个“观”字忘掉才能进步,功夫才能上上升进。再更进一步,连“忘记”也没有了,那功夫就由有为进入到无为了。功夫就是要由有为渐渐地进入无为。无为一下子是做不到的,开始一定要有为地观,就是有心地做功夫。到了后来,无心做功夫,什么功夫都没有了,就更进一步了。
问:做功夫一般分哪几个阶段?
答:做功夫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身心世界一切化空,定慧具足,才能亲见本性。没有这第一步,后面的功夫就做不到,第二步,要保护这个佛性,保护它不要沾粘境界,不跟境界跑。保熟了,就不要保,须忘记保。第三步,放任。就好比孩子长大了,不要大人管着他了,他可以自立了。最后连“任”也没有了。佛性本来如此,功夫是一层层做上去的。我们开悟见性了就到家了吗?没有,不要糊涂,那只是初步。六祖大师听人念《金刚经》就能悟道,这么好的根基,他在五祖处悟道后,还要到猎人队中隐藏十五年,在境上磨练自己。就是说我们虽然见性了,但是多生历劫的习气还在,执着习气还有,还会动心。所以,要悟后起修,一定要把这个思惑——对境生心的迷惑、贪嗔痴等打掉,这样才行,才能了生死。难道我们一悟道就行了?不行。赵州大师根基也非常好,但他悟道之后还要四十年的保护。他说得很清爽,老僧四十年,除二时粥饭无杂用心。所以禅宗说三关,不是假设的,真有这功夫。见到本性这是初关,即破本参。进一步到第二关——重关,就是要做保护的功夫。保护到连“保”也没有了,就出重关。这时对好的境界不喜,不好的境界也不烦恼,顺逆无拘,很自在消遥,那就是出重关。出了重关还要向上,还有末后牢关。就是做功夫做到完全无为的地步,发大神通,大光明,朗照十方世界都无所住。尽管大神通完全齐现,也不作神通想,一切都不可得。所以说,路途就是家舍,家舍就是路途,能入佛亦能入魔。真正到家时,末等于初。开始时,什么都不知道,最后是大智若愚,也等于不知道一样。它没有什么知道,没有什么神通妙用,不执着一点点。真空净了,六道轮回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轮回。地狱天宫一样,再没有分别心了。畜生道里尽管走,无所谓,它是很自然的,不带一点勉强。如果不能去,还是发心生西方极乐世界吧,功夫做到末后牢关,那才是法界究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好好做功夫吧,不是一下子就能了的。
问:法相宗是如何指示修行用功的几个阶段的?
答:法相宗说得很清爽,初悟者只到法界初境欢喜地,是登初地菩萨位,后面还有十地呢!所以要在境上磨练,好好保护用功,不得放逸。有人以为开悟了,就什么都不在乎了,喝酒、抽烟、吃肉都来了,放任自流。真到了这个地步吗?没有,那是胡来。离最后究竟还差得远呢!我们一定要注意,真正开悟了,面对一切境界,都如如不动。如果还在动,那就不行。是否真的开悟了,要问问自己,境界来了还动心吗?在事上透得过去吗?境界来了还动心,跟境界跑,那就没开悟。你真悟道了,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相,不可得。你能不动心,一切无住,才是真正的开悟。所以说,到了法界初境欢喜地,俱生的我执法执还在,要把这些除掉。不到八地菩萨,不用功都会退下来。现在有很多人就糊里糊涂,今天坐坐,明天停停;今天用用功,明天出去玩玩,到处跑跑。这怎么行呢?不行啊!所以要不忘用功,一丝毫不要放逸,真正用功到无功可用时,才能放手。到八地菩萨才能将俱生我执除掉,到十地菩萨才能除去俱生法执。法相宗就说得这样清爽。“观察圆明照大千”,到了十地菩萨之后,圆照一切,十方世界在你心中。好好用功,不是一步就能到家的,做功夫要有耐心、恒心、长远心。
问:在什么地方修行好?
答:人都喜欢跑来跑去,这里跑跑那里跑跑,这里不好到那里,那里不好到这里,乱七八糟的。其实,处处都好,就是你的心不好。你心真清净了,处处都好。
问:在座上嫌念咒麻烦,有意不念对吗?
答:做功夫都是一样的,打坐死心塌地,下坐绵密观照,一定要这样。你们可好了,坐上念咒,不能死心塌地,心里打妄想,心想:念咒麻烦了吧,还是不念的好。你说不要念咒好,这个就是妄念,你觉得念咒麻烦,这个也是妄念。我们证到家的人一切都能做,难道念咒就不好吗?你们觉得念咒讨厌,就是你们的心乱啊。不念咒就念贪嗔痴,老实给你们讲,叫你们不动念,做不到,心里乱动,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乱得不得了,所以,宗下祖师就讲,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心里那么乱,你们还不念咒啊?要好好做功夫。
问:请师父开示修行用功上的知与行。
答: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行而不知,岂非盲目。所以实际上是即知即行,知行不二。你不知道,但你去做,做到后来,一下子贯通了,你就明白了,就真正的知道了。知而不行,这个知就浅得很。没有实践,只是理解的知识,不是真知。你去实践才能达到真知。老实人不懂多少道理,但他能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念耳闻,功夫到时,前后际断,忽然贯通,一下子心都空净了,他就明白了。所以说,净土宗人越愚笨越好,古人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最愚笨的人他肯做,他能死死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以他就能得定。聪明人不肯做,懂了一点点道理就自以为是了,不肯死心塌地地念,这样不好。你不做,就到不了这个地步,你就不能真正地明白。就像吃东西一样,你吃过这个东西,这味道你就自然知道。你没有吃过,整天想也不能知道这个食味。所以说,你不知道这个真理也不要紧,只要一心做下去,就能到这个程度,自然就通了。一切思想念头都是从这个心生出来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念佛或念咒,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到一切都没有的时候,有个了了分明在,此时,回首豁然明白,噢!这才是我们的真心妙用,这才是真知。光懂了点道理而不去做,没有实证,碰到事情就不行,事情来了就乱了,不晓得这个事情是假的空的,把它当作是实在的了。
问:请师父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义。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影子都是假的,我们这个佛性是连影子也没有,无相的。要反过来认识到影子是你自己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如果反不过来,去认影子就倒霉了。譬如这房子、椅子、桌子等等东西,都是我们的影子。你要执着它不就倒霉了吗?但是影子可以起妙用啊!房子可以避风寒,衣裳可以遮体保暖,桌子可以工作、吃饭,这不是起妙用吗?但你不能执着它,跟着影子跑就坏了。影子就是心中起的妙用,影子都是我们心中所显现变化的。不是说没有影子,因为这个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能起妙用的。我们具足法报化三身,不是只有法身,法身是体啊,它要起诸现象起诸妙用啊!如果不能起诸现象,不能起用就不值钱了。打坐不是死在那里不动啊,死在那里不动,那有什么用?!所以要起诸妙用。但是,要认识体,不认识什么是体,你怎么起用?着相是不得了的,造生死业。你明白这个能起各种妙用的本体,不着相了,它就不造生死业。迷体着相,就造生死业,这是不能推翻的定理。
问:为什么说“肉眼不能见道”?又为什么说“肉眼能见道”?
答:我们初见道时,肉眼不能见道,因为法身无相,肉眼怎么能见道呢?它是心地法眼,就是用无眼之眼,用智慧眼来体会。反过来,肉眼能见道,就是见相了,一切相都是我们心中显现变化的。肉眼见道就彻底了,就能够从体起用了。体相用——法报化三身都有了,不是只有法身,而没有报化身。一开始不能说肉眼见道,只好说心地法眼才能见道,肉眼不能见道。反过来肉眼见道,就圆满了,体相用都有了。无可取无可废,无可取——都是影子,得不到;无可废——都是自己心中变化的,无可废离。佛教讲的圆满,一开始只好这样讲,法身本体无相,见到一切相都不对;反过来,要现种种相,起种种妙用。
问:为什么说我们本来具足法报化三身?
答:我们本来就具足,不缺少一点点,有人说只有成佛了才有法报化三身,凡夫没有,不对。我们就是佛,为什么?法报化三身我们本来就具足,我们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那个离念的灵知,就是清净法身。报身就是我们的光明智慧,是能够理解一切事物,能够知道事情怎么做的智慧,这个就是我们的光明报身。一切事物,饮食起居,草木丛林,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法身变现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变化的,所以说就是化身。你时时刻刻不执取它,不留恋它,不住着它,那么,这些东西就是化身。所以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草木丛林无一不是我们变化的,那你不是三身都具足了吗?你一切无住不就是活佛吗?当即放下来就成功了,要修什么道啊?道不属修,不是修成功的,道属悟,明悟了,醒悟了,不再着相了,当下就是了嘛!这不是很省力吗?!修法越省力越好,越费劲越坏,费劲就是要取,要、要、要,要不到就烦恼了,求不得苦来了。我们不求,放手,就是潇洒自在的活佛,到那里去啊?无处不能去,一切都是我自然变化的影子,无取无舍,所向自由,到那里都好,你心有所住就不自由了,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都不好了。你们是有家庭的,所以不好走脱,那出家人就能走,东走西走,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不知道那里是好,唉!这里那里都是一样的,是你妄想分别,你只要心真空净了,随缘安住,那里都好。
问:如何才能振兴佛教?
答:着相的人多,无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真正用功的也很少,很可惜,做佛事赶经忏的多,不好好地用功修行,所以,我们的佛教才不景气。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问:修行用功有境界是怎么回事?
师父反问:你有什么境界?
树华无语。(苏树华注:被师父一语问断)
树华良久,进而答道:我没有什么境界。(苏树华注:有玄妙心在,有取舍心在。)
师父启发曰:穿衣吃饭、工作学习、妻子儿女、山河大地,这些不都是你的境界吗?!
树华当下有省。
感恩大德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菩萨戒弟子
悟禅居士合十
2017年8月5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