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业感果的次第是这样的:重业一定最先感果!






恭录自:日常法师开示《菩提道次第广论》113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我们每个人身心相续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业,业感果的次第是这样的:重业一定最先感果,比如五无间业,在任何情况下一定先感果假定没有重业,“轻重若等”,这时就要看临终的时候哪一个业先现起,“近”是靠近死的时候。重业比如说我们正在上课,忽然接到一通电话,告诉你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此时我们心里面就被这个业绑住了,一下课你一定马上去做。平常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不是正在上课,你一听见马上就去了。以一生来讲,我们感得的业报体,因为受到寿量的限制,所以引你到下一生的业不会马上感果,当然如果这个恶业的力量太强的话,寿命就减少了,所以我们要很清楚地重视这一点。近业例如平日下课有好几件事情可以去做,临近下课之时有人告诉你:“你下课没什么事吧?”“没有!”“跟我一起去!”你就跟著他去了。所以不但是生死如此,平常也是这样。
  
假定临死的时候或是下课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那就是随顺你平常的习惯,平常习惯做什么,自然而然就做这个,这点我们大概都可以感受得到。比如说下了课以后,假定你习惯背书,这时候你就背书,这个是习惯性。假定没有这个习惯,那就照著造业先后的次第来。以上就是业感果的次第。
  
了解了业感果的次第,就知道修行对我们绝端重要。无始以来造的业,善的、恶的都不知道,不过原则上,可以确定一点--我们宿世没有造下圣人之业;假定造了,那我们现在应该不是凡夫而是圣者,即使不像佛一样,至少像罗汉、缘觉,但我们都不是!
我们都在生死轮回当中,造了无量无边的业。也许我们会认为应该不那么可怕吧,这是对业不了解真正了解的话,会知道每一个人都可能造过非常可怕的业,只是眼前没有感果而已。今天我们住在寺院,大家一本正经地谈论佛法;假定换一个环境,你回家去了,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在看电视、聊天,也许你第一次、第二次还挡得住,过了几天以后,你大概就会跟他们一样了。以我自己来说,尽管在寺院里好像策励得很好,跑出去有的时候也可以挡得住,但通常挡住的时间很短。我曾经有过一次经验,刚刚学佛时心很猛利,人家叫我去看电影,绝对不去看,他们硬拉我去看,我进入电影院坐著,结果坐了两个小时像白痴一样,有时闭上眼睛不去看,有的时候张开眼睛也视而不见,自己还觉得蛮好;可是挡不了多久,到后来慢慢地不但电影也看,什么坏事情都跟著他们做,这是我亲自经验到的,你们也可以自己想想看。
  
所以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根本不晓得过去曾造下什么样的业。怎么办呢?修行!而且要认真地修行,最好能够出家,因为出家有僧团的保护。在僧团,再怎么放肆也放肆不到哪里,所有外面的事情都跟我们绝缘了,电视、电影、报纸都没有,有的就是三宝,大家开起口就是讨论佛法;就算我们一时做不到的,还是以佛法来互相策励。因此恶缘都拿掉了,周围的环境中只有一样东西--策励增上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自己也努力地提策,
就算不能一口气造很重的善净之业,假定生前不断地串习佛法,临终时道友都在旁边提策,所以感果的会是第二顺位的近业。
  近是跟串习有关,假定不串习,近也没有用。比如下了课有人找你一起去做某事,若是陌生人,你会不会跟他去?不会。你平常习惯做的可能有几样事情,这几样事情当中何者在那个时候现起,你才会跟它去;如果是从来没习惯的,就算它现起,你也不会跟它去。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所以即使没有重业,我们平常在这里串习的都是与法相应的善净之业,而且周围都是三宝、善友,这个又是近又是习,一定是这个业先感果。
  
因为这个业先感果,所以你来生就跟这个教法、这群人有关,在这里边不断地增长,增上生的特点就是这样。这样不断地增长,
一直到见道以后,你就自由了,你自己可以完全作得了主。乃至于见道以后再去偿还业债之时,不是去还人家,而是去度人家,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会很正确地认识到这是没退路的,真的要想离苦得乐,只有一条路--修行。而且只要真正修行了,一定有好的结果。到这里为止,思总业果的道理告一段落。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杂附(10):
往生业 决定众生往生到哪一道的业,古德称为「引业」,即引往下一生的业,以现代习惯用语来说,就是往生业。我们有过去累积数不清的业力,在复杂的业报关系下,往生业如何决定,这是值得关切的。

《分別大业经》:
  
有人此生未做杀、盗、淫、妄等十恶业,有天眼神通者却见他死后往生到地狱;
有人此生做了杀、盗、淫、妄等十恶业,有天眼神通者却见他死后往生到天界,对这类看似违反业报法则的往生情形,《中阿含171经/分別大业经》提出四种情况解说

  1.此生所做的业「於现法中受报讫」(
当生已受报完毕)。
  2.此生所做的业「后报故」(
在来生或后续生才受报)。
  3.过去生所做业「未尽应受善恶处报故」(
过去未尽业力主导)。
  4.
死时生不善心邪见相应或善心正见相应。

相当的南传《中部136经/业分別大经》则作:

  1.以前所作恶业或善业。
  2.之后所作恶业或善业。
  3.死时到达、受持了(samattā samādinnā)邪见或正见。
  4.此生所做的恶业或善业在当生或来生或后续生中受报(未成为往生业)。

南传的第3.与第4.就与北传的四项相当,第1.与第2.意味着此生诸多业中的某个单一业(原文用单数),可能成为往生业,这是北传四项中没有的。不论北传或南传经文,这四种情况都以「或」(vā)区格,表示它们没有固定顺序,可能依个人情况而定。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死时」(maraṇakāle)的正邪心念能成为往生业,早在这里提出了。

《中观论疏 》:
  
北传部派论书多止于如《分別大业经》所说,将业作「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之类的分类,而未见对往生业如何决定有明确阐述。青目法师(西元四世纪)的《中论》说:「於现在身从业更生业,是业有二种,随重而受报。」(T30p.22)唐朝吉藏法师(西元六世纪末)的《中观论疏》解说为:「是业有二种者,释现世受报也,谓:从业更生业不出轻重二种,随重前受报,然,又有临终猛利业受报而一生业不受报,又自有过去业熟则受报不用一生业亦不用临终业,又自有一生业无轻重从现行滑利业受报也。」(T42p.123)龙树菩萨的《中论》本颂应该未涉及轻重业或往生业,但就
单从吉藏法师的这段论述,可理解其往生业的决定顺序为
  
1.随重。 2.临终猛利业。 3.过去业。 4.现行滑利业。 5.一生业。


「滑利业」一词在藏经中只出现这么一次,不知所指为何,或许与熟练的习惯业相当。

《清净道论》
  
南传根本七论也未见往生业如何决定的阐述,但觉音论师(西元五世纪中)的《清净道论》〈19.度疑清净的解说〉中说:「
更有四种业:重的、经常的、近、已作业。在那里,当有重的、不重的时,凡重的,不论善的或不善的:杀母等业或广大(上二界)业,先成熟。像这样,当有经常的、不经常的时,凡经常的,不论善德行或恶德行,先成熟。死时所忆念的业名为近,因为近死者能够忆念,就依此往生。又,这三种之外,一再得到熟习的名为已作业,当没有那些(前三种)时,它牵引结生。」此中看见两个优先原则:「当有重的、不重的时,重的先成熟」、「当有经常的、不经常的时,经常的先成熟」,「近死忆念」明显是「不经常的」,所以排在「经常的」之后,熟习的已作业又被说为「这三种之外」(Etehi pana tīhi muttaṃ, 从这三个脱离)而殿后,所以其往生业的决定顺序为:

 
 1.重业。  2.经常业。  3.近业。  4.已作业。


不善重业指「杀母、杀父、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五无间业,
善的重业指往生色界、无色界业,也就是四禅八定。不过,禅定可能退失,重不过前者,曾拥有禅定与神通的提婆达多往生地狱即是一例。

《摄阿毘达磨义论》
  
阿耨楼陀论师(西元十二世纪)的《摄阿毘达磨义论》〈5.离路分別〉中说:「依成熟的顺序:重的、近的、习惯的与已作业。」[3]这段文字已明确用了「依成熟的顺序」(pākadānapariyāyena),所以其往生业的决定顺序无疑地为:

  1.重业。  2.近业。  3.习惯业。  4.已作业。


这条纲要在论中没有解说,但「重、近、已作业」用字与上段《清净道论》相同,应同其含义,而「习惯」(āciṇṇaṃ)与「经常」(bahulaṃ)含义也相近,所以仅有「近业」的顺序主张不同。菩提比丘长老编的《阿毘达磨概要精解》(西元1993年出版)〈第五章§19〉编入此条纲要,并加解说,其中对「近业」(该书译为「Death-proximate kamma, 近死业」)的解说为:「近死业是在死前,即紧接在最后一个速行过程之前,所忆起或短暂所作的强力(有效)业。」[4]
习先或近先
  
以上所举三种决定往生业的顺序,
有个值得关切的议题:死时的近业在前,还是经常做的习惯业在前。前者(第一类)如《中观论疏》与《摄阿毘达磨义论》所说,后者(第二类)如《清净道论》所说。近代有三位著名的长老说到这个议题,他们的看法也各有所宗
  
Ⅰ) 西藏宗喀巴(Zongkaba)长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西元1403年完成)中说:「於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轻重若等,於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於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B.10p.661, 法尊法师1936年汉译出版)「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就是依序(随)为「重业」、「近业」、「串习业」、「先作业(先所作业;过去业)」,这属于前述第一类。
  
Ⅱ) 台湾印顺长老在《成佛之道》(西元1960年出版)中说:「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 。」颂文「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p.74)依其长行解说,其顺序就是「重业」、「习惯业」、「临命忆念业」,这属于前述第二类。
  
Ⅲ)
斯里兰卡圣法(Ariyadhamma)长老在《2011年圣法大长老来台弘法开示》(西元2014年出版)中说:「假如一个人没有第一种重业,第三种惯行业是最普遍决定投生的业,对于禅修者而言,每天持续的持戒、诵经、禅修等是很好的,这很容易成为决定投生的业。」 (p.76)这是长老对「若是一个人没有禅定,临终时该怎么做才能投生到善趣」提问所回答的最后结论,长老先依《摄阿毘达磨义论》说明临终时决定投生的业有「重业、临死业、惯行业、已做业」四种,但不依其顺序先强调「临死业」(近业),而直接说「第三种惯行业是最普遍决定投生的业」,意味着长老是依「重业」、「惯行业」、「临死业」、「已做业」的顺序,这属于前述第二类。
  
「随习」或「随死时」,乃至「随过去业」在《阿含经》中都找得到例子,如佛陀要摩诃男不必担心横死,因为「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守狗禁戒的斯尼耶往生为狗,两者都是「随习」的例子。名叫鹦鹉的年轻婆罗门气冲冲地去找佛陀理论,佛陀在他接近时说,如果他现在死了(今命终者)必生地狱,这是「随死时」的例子。
佛陀过去某一生修慈心七年,以该福业往生为天帝释三十六次,这是「随过去业」的例子。这些例子都仅能证明「随习」、「随死时」、「随过去业」决定往生能成立,但每一例都缺乏各类兼具的比较讯息,不足以证明或推翻何者为先。 结语
  往生业的决定因素与顺序各师所重不同,也许某种程度反应了业报复杂的特性,「影响力较大者优先」应该是大家采用的共同原则,差別只在哪一类「影响力较大」的主张不同。我们注意到《阿毘达磨概要精解》说,「近死业」是死前生起的一个「强力(有效, potent)业」,《中观论疏》说「临终『猛利』业」、《中阿含171经》/《中部136经》说「死时生邪见或正见相应心」,这都非泛泛的忆念或善恶念。至於哪一类业对往生决定「影响力较大」,也许众生有个別差异,难一体适用,像最早涉及的《分別大业经》就不排顺序。不过,或许除「重业」外,「经常惯行业」决定往生是比较普遍的,「近死业」决定往生是特別的,而「过去业」决定往生则是更特別的。

(2017/1/27 庄春江於 左营/初稿, 2017/2/12 更新)



感恩大德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菩萨戒弟子

悟禅居士合十

2017年8月1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