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部分的学习笔记:
感恩大德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菩萨戒弟子
悟禅居士合十
2017年8月1日。
- 我们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一样,只是操作的模式不一样。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会“认物为己”。
- 物就是把物质当成自己,像现在看到的色相是物质,对不对。你的感觉,看起来好像是心,其实它是被你感知的,都是一个对象,我们也把它叫做物质。还有你的想法是算物质还是算心呢?还是算物,因为是以一个“相”的概念出现的,会消失,它是“被认知”的。
- “认物”就是“被认知”的,就是我们把“被认知”的当成自己。
- 你的痛是被你认知的,你的舒服也是被你认知的,但是我们都把它当成自己。这些我们叫做“境”,真正我们自己是那颗“能认知”的心。
- 对开悟的人,他不会把物当成自己,是因为他的心一直处在一种没有“能所”的状态。我们是“认物为己”,所以会一直“能所”。
- 开悟的人,他的心不动,他的心反射所有的现象,我们说“含摄万象”。用比喻来说,大海含摄所有的波浪。波浪本身是有形状的,有各种形状,但它的本质就是海水。
- 其实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是心,开悟的人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是心,看到什么都是心,或是我们讲的“空性”,对我们来讲,我们觉得这是物质,然后我们的感觉,它是被感知的现象,它也是物质,其实它都是心,可是心怎么变成物质呢?
- 这个现象浮出来的时候,当下是心,可是它消失以后,你第二念再去看它时...第二念你人为它还存在...我们叫成物。你会发觉,我们一直对着“已经消失的念头”互动...
- 其实除了心以外,没有其他物不物的,全部都是心,但是我们因为产生“能所”...我们用“现前这一念”去跟“已经消失的前一念”互动,前一念就变成物,第二念就变成心,第二念起来又会消失,第三念再跟第二念互动,所以就是“心、物”或“心、境”...念念相续,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就是你。
- 我们这个电脑,它是从左上端扫描到上端...再从最上端扫描到最下端,听说是左到右移动大概八百个点...当中就是一个光点一直在左右扫描、上下扫描...它左到右八百,上到下八百,就是六十四万次,一秒钟听说要二十张。一个光束,就是一点而已,让它迅速一动,就产生画面...其实它通通已经消失了对不对...那一点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从来没有增加或减少,没有移去哪里,但因为在这个空间上,或这个时间点上生灭很快,你就会产生已经消失的幻相。已经消失的幻相,你认为它还在,所以你跟它互动,这个幻相就一直相续。
- 就像你做梦,梦境是你编的。你不知道,继续跟梦境(互动)。你不晓得男主角是你,你不晓得女主角是你,忽然间又出现一只老虎要追人,你也不晓得老虎是你。编辑、男女主角,所有的剧情,没有请人,很省。
- 有时候,我们多少会解梦,譬如说,你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只老虎追你。假设你没有信心的话,你是跑不赢老虎的。如果你自己非常强的话,肯定是你跑的比老虎还快,或是就有个人拿只枪把老虎打死,或是就有一个人出来把你救起来。假如你自己没有信心,你的编剧、表演就很悲剧,你就跑不赢老虎,被老虎咬了。
- 你不知道这出戏,全是你编的。有时在修这个梦幻观的时候,他们有一种修法就是你被老虎追著,追醒了,他们就是再回去梦中,因为知道刚才是梦境,所以接着再延续续集,就是老虎追,但是我们慢步经行。为什么?因为你知道那只老虎,梦本身,就是你自己浮现的现象,所以不用怕,你可以编你想要的。
- 可是在白天,我们会不会编剧啊?你心中浮出了一个想法,那就相当于晚上的梦境...我们叫它“妄想”,所以就跟它互动...我们从生下来到死,你是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所有的角色都是你,唯一的就是你不知道...从头到尾,都是你的心去取相,然后你自己去编剧...我们现在就是把这些东西弄出来让你知道,全部都是我的心在互动。
- 你心里面都不需要转外境,第一个,当你已经知道那个外境,已经消失了。每个都是什么,都是新的开始。现在是有“能所”,都没有关系。
- 像这样的模式,我们叫“触、受、爱、取、有”,这个五蕴。我们都会以“触、受、爱、取、有”的模式在维持,还有“色蕴、无明、行、识”...也就是说,你自己用后念来修理前念。
- 我们的心是有认知能力的,不是物质,我们的心不会消失。这已经消失的画面,你要转化,它不是我,因为我是不会生灭的。
- 所以你要按照这个原则,就是只要“起来、消失”,这个你就默默地说,“我是能认知的,不会生灭的”,虽然你还是会生灭,没关系,你现在只要认知“我的心是不会生灭的”...你就说,真正的我是能认知的,不是被认知的。这几个点,变成以后你要修的一个大原则。
- 《楞严经》就是讲“认物为己”,认没有知觉的物体为我,或是认已经消失的现象为我,现在就是你要反向操作,你就是要改变这个模式。你念头起来,它消失,你现在没有能力发现它消失...所以能认知的心,才是真正的妈妈,真正的自己。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慢慢的转化你那种错误的认知。
- 妈妈的相浮起来,消失比较容易,感受浮起来,它会消失,感受会不会一直消失?你的感受,譬如说乐受、苦受,它是交替的,它在变化...譬如乐受起来,消失以后才会变成苦受,两者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感受来讲,你会一直觉得,这两个都一直存在。我们会有感受这个部分,会一直以身体为我,知道“感受不是我”那个部分更重要。
- 你碰到任何感受,譬如你看到这个人,你产生不舒服的感受,你可以问说,“是感受,还是我不舒服?”。
- 不要只看到波浪,你要看到海水...用另外一个名称,叫做“无位真人”,他不在任何一个位置,等于“心无所住”的意思。
- “无位真人”是临济禅师用的名称,相当于我们的真心。这个心,它无形无相、没来没去、不在任何一个地方。
- 为什么用“无位真人”?因为“无位真人”会一直穿衣服...“无位真人”相等于布袋戏里的那一只手,我们这个色相相当于布袋戏的那一个人(角色),或是说,无位真人穿著一个人形的衣服。他是用来描述,我们很容易把衣服当成无位真人...他们是要我们“不要被衣服所骗”。
- 你要认无位真人,无位真人才是你,无位真人可以无形无相,可是他可以穿各种衣服...但是你不要把有形象的衣服当成无位真人,因为衣服会被穿,然后又脱...假设你的衣服跟无位真人已经不一不二时,这时候,无位真人以不同的衣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你是自主的。
- 沩山和仰山禅师对谈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这边有几个人”,结果他就说“一个人”,为什么,就是一个“无位真人”,如果它用一件衣服,画了50人造型的一件衣服,那是谁的衣服,你的衣服,从头到尾都是你一个人而已。至于别人呢,别人是别人的衣服,从我来讲,我就只有一件衣服。从你来讲的话,你也只有一件衣服。
-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叫“相照”,有时候叫做“镜镜相照”,两个镜子对照,有时候叫做“一法”,我这一法含摄一切法,你那一法含摄一切法,我这一法含你,你那一法含我。
- 用镜子就比较容易,一面镜子含摄万象。我这一面镜子含摄万象,你那一面镜子也含摄万象。我这一面镜子跟你那一面镜子,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界限,是没有镜框的镜子。
- 我们在每个当下,基本上,我们跟其他人的关系是这样子的。我是一面镜子,我反射所有的相,你也是一面镜子,你反射所有的相。所以你在看到什么人的时候,你知道,“这是我镜子里面的相”,或是,我“无位真人”所穿的衣服。
- 我讲话,当然是我的衣服,对方讲话,那是谁的衣服?对你来讲是谁的衣服?对,你的衣服。你回去以后,对方不在以后,你就想,就浮起刚刚我讲的话,是谁的衣服?我的衣服。你不要上当,果醒法师说什么、怎么样。
- 一般我们会上当,因我们会录影,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你离开后,那一幕就会浮出来,我们会把心跟衣服切割为二,其实这个时候,你的无位真人跟衣服是同一个东西,你会把你所回忆的影像切割为二...
- 比如看到什么人讲什么话,这个时候是你自己浮出一件“那个人形象”的衣服,它浮起来又马上消失,而你又一个意念说,"他怎么对我这样",马上又另外一件衣服浮出来了...你就每个当下,你的无位真人任何时间都不断地在穿衣服、脱衣服...结果就看不到无位真人,只看到衣服。
- 基本上,我们整天都在穿衣服,都在抓这个衣服、换掉,抓另一个衣服、换掉,现在有人告诉你“无位真人才是你”,结果我们会,禅宗讲的“骑牛找牛”,无位真人就是牛,结果你去找那个衣服,想从衣服里面找到无位真人。
- 这样听,能不能知道我在表达什么?就是他们讲的“性跟相”,你那个“能知的心性”,叫做“无位真人”,叫做“真心”.就是现前你可以听、可以判断、可以回忆、可以思考、可以拿著笔、跑到手可以写字,跑到眼睛可以看,那个叫做“无位真人”,叫海水,叫觉性,如果你读《心经》,哪个叫空性...
- 你那颗心能知道、能觉、能看,你那颗心有无穷尽的功能,它就是空性,你现前这颗心,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无老死。我们的心是不会老死的,衣服会老死。
- 我们会自我对话,对不对,你是把你自己浮出来的前面那件衣服当成是别人,你的第二念在讲的时候,前念消失,你认为它还在,这是我们平常在自我对话的时候,没有发觉,无位真人跟你的记忆在互动。
- 我们不会想到,这里面全部都是我的衣服...但是我们就在衣服里面分什么?某一个相是某某人,某一个相是什么?...你的无位真人就不断地产生衣服,产生不同的衣服,唯一就是看到衣服,看不到无位真人。师父说:“开悟的人是两者都看到。”,无位真人,跟衣服,就是性跟相。
- 性跟相,没有一个相不是无位真人,但是也没有一个相是无位真人,因为无位真人“无相”,因为“无相”,它可以变化种种的相。可是讲归讲,我们那个相就排山倒海的过来,你说它是无位真人,当你这样讲的时候,它一堆相就一直浮出来,这时候,错误的。
无明:三细六粗
三细:真心 --> 无明 --> 能所
六粗:智相 --> 相续相 --> 执取相 --> 计名字相 -->起业相 --> 苦相
- 本来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无位真人,都没有穿衣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你的真心在任何时间点都无一物,但是你产生“无明”。为什么会产生无明?在经典里面讲,最初,你认为你的无位真人(你的真心),必须要去感知一个对象,才有感知功能。就相当等于灯本身是能够照的,它需不需要照一个东西,来证明它有照的能力?需要。没有东西让它照,它照的能力就没有了。
- 灯在虚空中,没有东西的话,它照什么?它这种照的能力有没有消失?(听众答:没有消失)对...
- 最初,就是你的真心,不需要照什么,它处在一种我可以照明各种现象的能力,但是我没有一个“被照”和一个“能照”,这种就是最初的一念。
- 你认为我这个心要去照一个对象,就产生“能照”跟“所照”,产生能照跟所照,就是相当于我们讲的“无明”,“有能所”。我们一般对“无明”是其实是掌握不到的,不知道“无明”在讲什么。
- 曾经做一个实验,就是给流浪汉一天两千块...他能够呆一天就给两千,两天就四千,他什么事都不做,但是进去里面没有声音可听,没有东西可看,屋子里面什么都没有,事实上,至少还有一个对象,至少还有一个房屋。但是你不能摸任何东西,不能看,不能听,不能摸。这样很容易玛,对流浪汉来讲,无一技之长的话。据说这个实验就是那流浪汉呆不下去了,几乎快要发疯,因为他没有打坐的经验。
- 你心不要取相,但是我们众生取相取惯了,你要是懂得禅修,我心就收回来了,我拉到我的呼吸总可以吧。就相当于现代的人,我们叫电脑上瘾者,像我现在也有点上瘾了...开一下电脑,是你的心要去抓一个“所”来, 你没办法回到“无能所”的。
- 我们内心认为必须要抓一个对象,这时候,第一个虚空先跑出来了...接下来产生世界,然后能认识虚空、认识世界的叫“众生”。
- 我们已经迷失了,我们去取父精母血,作为投胎的一个“四大”...就是父精母血所形成的那个胚胎...然后是你的心去取那个相...去住于你的胚胎。、
- 因为你的念头跟这些东西一直互动,结果,你那个本来是普照的心,没有能所的心,就会跟你的胚胎一直互动,然后你会把你的身体,这个小四大,跟外在的四大切割为二。身体这个四大叫“正报身”,那身体以外的叫“依报身”。
- 你这个“色身”,跟“外在”的,是不是都是“四大”组成的?但是你会从你这个的角度往外看,就切割为二。
- 你这个小四大是物,外面的四大也是物,但是比较麻烦的是,因为你的(小四大)可以动,结果你就发觉“这是我” ...
- 有一天你中风或死掉了,假设你这个身体的呼吸不动了,心跳没有了,包括眨眼睛的能力都没有了以后, 你可能还会在里面试试看,试试看这部车子还有没有救?
- 我们现在就是“你把身体当成我”,身体以内我们叫“正报”,身体以外就叫“依报”。你这个“正报身”,需要“依报身”的食物、空气、水的滋养,那还不够,还要一间房屋,出去还需要一辆车子...
- 为什么说这个四大是“工具”,因为它就是“衣服”。你的“正报身”跟“依报身”加起来,全部就是我们无位真人的一大件衣服,我们叫“大身体”。
- 假设你知道这是衣服,这是工具,你就来这世间,藉著这个正报身来修。
- “正报身”跟“依报身”是合而为一,还有“正报身”跟“依报身”加起来是你的衣服,然后你的无位真人跟你的衣服是一,或是说“不一不二”。
- 中文的“影响”很有意思,“影”跟“响”。我现在讲话是“响”,我这样的人形、表情是“影”,我的“影”跟“响”会出现在你的心中,你们取了我的“影”跟“响”以后,然后你就录影了。录影以后,你会根据我的“影”跟“响”,再连结你的“影”跟“响”...你就想讲的有道理,你就会以我的“影”跟“响”连结你的想法...菩萨能够度人是因为众生有这种功能,你会选择,你要的“影”跟“响”...
- 我们中文字很棒,每个字都根据心跟相的那种模式去定,就相当于我们说“想”,是心中取相,叫做“想”。
- 菩萨能够影响别人就是因为众生会取相,可是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透过我的“影”跟“响”来影响你,让你跳开、超越,“不起影”,“不起响”的影响。
- 我们现在取“影”跟“响”,那是小影响。你听到这个“影”跟“响”以后,知道如何操作,“不取影跟响”,才是最大的影响。佛就是要这样影响你。你说我要做好事,那是小影响。
- 因为你的六种感官都要吃食物,我们叫“触食”,另外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要吃食物,叫“段食”,另外还有“思食”和“识食”。意识也要吃食物,我们的意识一直要录影、放影,否则的话,你的“识”就停掉了。
- 你把身体当成我,那叫愚蠢,愚蠢的业力让你不断地从外面的依报身里面去取得(食物),外面的总是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为你认为依报身是在你心外...
- 全部的依报都是你的心,但是你没有能力,所以在梦境,有时做到好梦,有时做到噩梦就尖叫。假设你懂这个,他们到最后没有梦。为什么,正报身是我的衣服,依报身也是我的衣服,全部都是我的衣服,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梦?...他们不会被衣服所蒙骗了。
- 不要认衣服、“认物为己”,你这个无位真人已经拥有一切,这相当于六祖的“何期自性”,自性就是无位真人,然后“本无生灭”,原来我的无位真人本来就没有生灭,原来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本自清净),我的自性本来不动(本自不动),“本自具足”,就是说所有的衣服全部具足。无位真人能够产生万法(能生万法),我要产生什么衣服就可以的...
- 我们的心,基本上这些功能都有的,但是唯一现在我们就是有“能所”的...你要是有能听、被听的话,就被十二因缘的“触受爱取有”限制了,你会觉得外境是在你外面的。当你的“能听”、“所听”合而为一以后,你就可以在任何时间点,产生你要的法。
- 看到一个仇人,我可以产生耐心地跟他讲话,因为里面没有仇人。你无始以来,有“能所”的把他当做仇人,这业力是很强的,你懂得这个,你必须用你体验的去转化你以前所建立的业报业力...当你的衣服跟无位真人,合而为一以后,你要把它转化的时候,你那业力、业报会浮出来,那你用现前所体会、所体证的这些东西,“随缘消旧业”。
- 你的老公外遇,那个老公是你的衣服,这个是不一样的,你只有看到老公,以前我以为是老公,结果我心中的衣服。你要这样转化的话,才真的是随缘消旧业...在互动当中,你把所有“能所”的,他们有能所,但是你没有能所,但是你业力是用“能所”的模式储存的东西,它会再浮出来,它是用“能所”的模式再出现,你用没有“能所”的体证去取代。
- 这样的话,一边度众生,一边受报、造业、受报、造业,受报的时候,已经没有“我”受报了,可是那个现象还在不在?还在。这个是整个“无我”的人生观,这个时候很忙哦。
- 像来果禅师,他开悟以后,也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我记得最清楚有三个大愿,一般人是不敢发的,他三个大愿是人家要手、就手给他,人家要头、就头给他,人家要内脏,就给内脏,他把这分成三大愿,四十八愿里面。
- 你已经证悟空性以后,你发觉身体只是一个工具,是你衣服,无量衣服里面的一个小衣服,所以对他们来讲就是“要手就给手”。我在三十年前看到《华严经》讲这样子的时候,我挣扎了三天说,要不要相信它?你去看《华严经》,像这样的描描述非常多。
- 这个身体仅是被你感知的相,透过没有“能所”的操作以后,你就发觉你这个身体是真心,已经不是我的身体了。一个小身体是全部的衣服,就是“一为一切”、“一即一切”...
- 你要认知,具有能知、能觉、能看、能听的那个心,是我,但是它无形无相。它不妨碍种种相的产生。禅宗的术语就叫,“青山不碍白云飞”。
- 你的心不是在你的身体的位置上,你的心清清楚楚的,你的心就像太阳这样子,你的心是普照的,不是特写的。譬如现在我的心注意你,我的心就以你为中心普照,我的心移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以这个中心点为普照,在这种状态上,基本上不会有我的心移到这个地方来...你的心的源头...那个心,它是无所照,不是我要特定照那个地方,它是每一次照哪里,就以那个为中心,以那为中心去感知全体。另外,我们说它是普照,是平等的照、平等。
- 你要实践的话...你要从日常生活当中这样,一个很不重要的事情,跟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完全的态度、是平等的,它在那中间是平等的。
- 不是物不平等,是你的心不平等,所以产生现象不平等。
- 我们通常是开电脑比较重要,脱鞋子不重要。你要全部的,任何一个时间,只要是你的心普照的话,任何一物都是你的心的显现,只要你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心念)的话,你就失去平等,你就跑到“能所”了。
- 假设全部的海水就是你的话,你要分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没有办法,你从头到尾都是海水。
- 当下的力量就是,你的心基本上,没有什么当下。它是性跟相不一不二。“当下”的话,我们还分过去、未来,你没有办法分“性”跟“相”。勉强说,叫当下。
- 我们的正报身跟依报身,是二还是一?标准是一,所以想办法,要变成一。
- 接下来,我们的衣服跟我们的无位真人,是二还是一?我们的经验是二,你要想办法,就是我无位真人跟衣服是一。应该讲“不一不二”,因为衣服会一直换。
- “不一不二”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你看到衣服,就要看到无位真人,不能只看到衣服而已,我们是见相,看不到性。
-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见缘起,即见佛”,是不是?佛在哪里?就是无位真人,现前的心。所有的那些衣服,也就是你现在所看到的现象叫衣服,这些衣服的变化是根据缘起的原则在产生,就相当于波浪会高会低,那是按照缘起的法则在出现。可是你那一位无位真人,看到的全部都是无位真人,我们就是看到现象面,忘记了感知现象面的那个是无位真人。
- 无位真人拿掉后,有没有缘起,没有。谁来感知,没得感知了。
- 不管他讲空性也好,佛也好,心也好,全部都是你现前这一颗能知、能觉的心,它是没有“能所的”,我们现在是有“能所”的。
- 大意懂了以后,你要按照这个原则去看所有的经典,大概都可以拉到这地方了。在修行时,假如你懂了的话,就直接从“能所”下手,有“能所”变成没有“能所”。这个东西就要用默照或者用空。空三摩地、空三昧,你的心要练习,心不停留在任何对象上。
感恩大德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菩萨戒弟子
悟禅居士合十
2017年8月1日。
评论
发表评论